为了找到问题根因,我到产线做实验。实验过程中,尽管戴着塑胶手套,我依然隐隐感觉到焊片厚度不对:“两种不同厚度的焊片可能混料了!”这听起来挺不可思议,当时周围的人也是将信将疑,这几十微米怎么能靠触感觉察出来呢?
我把那两个不同厚度的焊片拿出来后,找了两组人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测量。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:“真的混了!”他们很好奇我是如何发现的,我开玩笑说:“在这行干了这么多年,就像老中医号脉,一搭就知道症结在哪。”其实归根结底,秘诀就两个词:深入一线、双手沾泥。产线的问题和答案都藏在细节里,要从实践和分析中探究问题、解决问题
我们当即停线排查,发现主要还是人为失误造成的混料,焊片来料未做批次隔离标识、仓库未分区域存放等。
我们封存混料批次,用新料重新验证。当良率稳稳爬上量产水平时,大家都很开心,也如释重负。今后若要杜绝这类问题发生,必须要做好物理防错、流程固化、人员赋能。细节决定成败,几微米的误差虽能逃过系统,却逃不过老匠人的手感。但真正可靠的量产,不能只靠“人肉防线”,必须用“防呆设计+流程铁律”筑起防火墙。
郎丰群 :随着外部严峻环境进一步加剧,一些先进生产要素变得不可获得,一些模组也需要我们快速顶上。我们从0到1搭建的模组技术平台、深耕多年的模组根技术,如今正好顶上了。而且,随着不断发展,我们在热、电和可靠性等方面都实现了业界领先,也算是“备胎转正”,过去的艰难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之前,我们模组处于发展阶段。发货量可能是几千个模组,现在功率模组垂直上量,发货量已经达到千万级别,不但市场表现优于友商,规模也达到了业界前列。有人说我们靠的是运气,但我认为这得益于公司的高瞻远瞩和提前布局,这是兄弟们奋力拼搏的结果,把“后路”追赶成了“前路”。